潘世雄:一路走来,不曾气馁
我是电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11级学生潘世雄,四年前带着无限憧憬来到交大,转眼就到了离开的时候,那时青涩的梦想有些成了泡影,有些开花结果。四年时间,寒暑交替,对这个地方这里的人萌发了深深的感情。图书馆的一列列书架和书桌,大草坪上稀稀落落的大树投下的阴影,湖边换过几次漆的座椅,都深深地铭刻在我心里。大学生活是足够美好的,尽管还有许多遗憾;能在这样的年华,这样的地方,有这样的人相伴,做出这样事情,便是一生最大的幸运。
刚进大学,同乡的博士师兄就告诉我几件事,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第一,大一如果不知道做什么,就好好学习,成绩最后会很有用的,大学有个好的开始很重要;第二,保持一种兴趣,优秀的人往往有所坚持,在某一方面很突出;第三,别羡慕保研的同学,保研的都是较失败的,最好就出国去。四年下来,到了我给别人建议的时候了,这三条我仍然认同,尽管我自己做的也并不怎么好。我想,自己大学里最大的失败,也是很多人的失败,就是从来没能学好英语,尽管无数次下定决心;自己能攻克编程、数学、电路这些大难,却熬不过英语的细水长流,大抵是交大人太聪明,学什么都快,所以急切了些,耐不住性子去下这水磨功夫。反思自己的过错,明白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的种种成果都是过去日夜积累的结果。
回首大学这几年,最大的感慨就是有些事情没那么难,有些事情没那么简单,有些事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刚进大学时,最担心的莫过于学习了,想着在这里的人都很聪明,和这样一群人竞争既刺激又紧张。到了最后才发现,大一时很多人都怀着解脱的思想,根本不愿意再为了分数去争来争去,我也是如此,成绩很一般,就觉得那些成绩很高的人简直是神人,同时也有一种排斥,到了大学还当什么学霸,就该尝试其他东西,全面发展。结果就是,一事无成,根本没能像想的那样全面发展。后来,习惯已成,落后别人一大截,更没有去竞争的信心,于是一步差,步步差,大学里的成绩排名大抵是如此规律。有幸我天生不爱和别人比,也爱反省,发现自己出问题后立刻修正,追求更好的自己,从不气馁,默默的积累。后来有幸参与大创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结识专业最优秀的那些人,才发现自己过去的认识太浅薄;他们不是书呆子,只是做事很认真目标很明确而已,他们只是做好学习知识这件事而已,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方面都很优秀。从此我扫尽阴霾,坚定目标,认真做好该做的事,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开始越变越好。
在大学期间,我每年都获得奖学金,包括国家电网特高压奖学金,也获得过三好学生等荣誉;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和科创比赛,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国家二等奖。同时也是上海电气创造者俱乐部的核心成员,组织简历与模拟面试大赛;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信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审核钱学森杯等作品。大一时参与新生杯排球赛获冠军,也代表电院参与过校运会和校园跑邀请赛获团体第一名。大四保研之后,进入实验室参与国家863项目。这些荣誉或经历只是大学生活的表面,也没什么好说的,它背后的故事才让生活真正饱满丰盈。这些年经历的困惑、失败、挣扎、坚持、反思、规划等等,一步一步,如此走过来,该有什么结果,那是自然而然的。
在人生的路上,只要方向对了,总能抵达目的地。而这一路上诱惑纷扰太多,常常忘记初衷,走着走着就停了,停着停着就忘了。所以反省是很重要的,我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常常提醒自己是否因为一段时间的间隔就忘了目标,是否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懈怠,是否因为一时的挫折就颓丧。如此,在波折起伏之间,我让自己的大方向始终如一,这是我大学越过越好的主要原因。
此外,我始终相信大学的本质虽在于学习,但过程一定在于生活,生活必定会反作用于学习。我曾以为大学里找一群人跑步、阅读、打球、郊游等等是很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很难;身边的人各有各的兴趣,各有各的性格特点,行动力不同,要找人一起玩简直太难了,这是我大一的体会。虽然有各式各样的社团,虽然可以主动去接触更大的圈子,但惰性和逃避会解释一切。最后,做什么都是一个人,跑步跑着跑着就不跑了,乒乓球也不打了,排球也不打了,慢慢的兴趣全都被电脑代替。学习是个很好的借口,时间不够也是,因为看到别人在学习,因为觉得自己要学习,所以理直气壮的拒绝了精彩的生活,最终时间都交给了电脑。幸而我从来不甘心被生活磨平,在一次次反思中,所谓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既然看不惯别人整日宅在宿舍虚度光阴,自然自己就坐不住。慢慢的尝试一些本能不愿做的事,坚持一些想要放弃的事情,揽下一些潜意识拒绝的责任,这些事情一开始让我头大,事后却有加倍的成就感,大学之初,我便是这样一点一点艰难的筑下了基础。那段时间,加入了新体育馆和学生会调研部,并在里面积极的做事,认识了很多朋友,迈出了自己圈子外的第一步。加入过学生组织的人都知道,里面多数人加入和不加入没有差别,根本不怎么参与团体的活动,也不与大家交往,最终只留个加入过某某组织的名头罢了,我也差点是其中之一,幸好逼了自己一把,慢慢的喜欢上了和新朋友打交道的生活。大学里最大的坚持莫过于打羽毛球,风雨无阻,有时候也疲惫,也嫌新体育馆远,也讨厌下雨,但就是心一横就去了,带回来满心的欢愉;那师兄说的对,人应该有所坚持,才让你在其他地方也坚持,运动几乎是我所有负面情绪的一剂良药。大学里关系很好的几个朋友都是打球认识,球友一年多过一年;要证明坚持运动能有益于人的成长很容易,我身边的球友都是各个专业的大牛,没有一个是弱者,每个人都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诚然会反作用于学习。
后来,组队参与比赛,圈子越来越大,接触的优秀的人越来越多,才觉得并不是优秀的人才走出自己的圈子,而是主动走出去的人会慢慢变得优秀。现在回过头看当初的自己,觉得好危险,好多次,差一点就把大学生活过成另一种模样;也有遗憾,在一些机会面前,我还是退缩了,不然会更好的,但错误是允许的,把握好明天就好了,只要方向对了,一定会越走越远。我对未来最大的准备就在这里,给自己提升的可能性,给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自己珍惜此生的人生价值,如此,不管将来走哪一条路,总能调整好状态,主动的参与。
我读研究生的方向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主动配电网,将来想做智能家居这一方面。因为平时爱看国外一些科技改变生活的视频宣传片,由于自己做智能电网方向,也很热爱生活,对其中的智能家居特别感兴趣,觉得科技进步真能让日常生活过的如艺术般美好。在大三的时候,随着对行业了解越来越深入,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规划,希望投身于中国智能家居建设,用技术改变生活。为此,我在人生价值观、科研创新能力等方法都做了准备。
在大学几年里,一开始也对未来非常迷茫,觉得未来没有任何方向可行,没有人告诉我怎样做一定是对的,工作还是读研、能不能保研、去哪个行业工作等等让我头大如斗。后来发现人是需要相信自己的路的,成年人该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坚信自己的路,不为任何人而动摇,我选择了读书、运动、生活、合理的学习。那时候,常常因为别人在学习而逼迫自己把其他事情推掉,结果又本能的排斥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导致虚度光阴,我看好多人都这样吃力不讨好;后来,我坚信自己的路,学习以理解知识为标准,学到了,我就不再给自己心里负担,若有不懂的,必然全力以赴,日夜相继也要攻克,我相信学的踏实,玩的痛快。后来,这终于成了习惯,常常在别人学习时自己还阅读、运动、出去走走,活的不亦乐乎,成绩也水到渠成;保研从来不需要刻意的去做什么,选择自己的路,坚定的走下去便是了。在大学阶段,我积极参与科研,比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TI杯模拟电子邀请赛等等,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信息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培养了自己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学习与科研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
智能电网是个很新的东西,智能家居也必然会普及,我希望自己充足的准备能为此贡献一份力量,用科技改变生活。总的来说,我的大学全部的经历就是:热爱生活,追求新奇,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信念。
Copyright© 2011,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