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若旭:追求梦想,永不放弃
赵若旭,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系2014界硕士毕业生。凭着对计算机科学的浓厚兴趣,赵若旭在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度过了将近七年的求学阶段,如今拿到了互联网行业的龙头谷歌公司的offer,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从小学阶段开始,赵若旭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和编程,并且从此不能自拔。在高中学习化学竞赛并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的他,本有保送北大化学系的机会,而他却没有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劝说,毅然选择了上海交大计算机系。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思维方式都非常适合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和工作,而计算机本身正是他自己的兴趣所在。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错,数年的学习生活也证实了这一点,如今他已羽翼丰满,准备迈入工作岗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本科伊始,在其他同学还在为选专业而犹豫不决的时候,赵若旭早已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并且为之做出努力。那时,赵若旭最常光顾的地方就是教室和图书馆,在键盘上敲打出一行有一行的代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三的时候,计算机系专业课刚开始讲授,其中一门是编译原理课程设计,非常考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赵若旭几乎把两个月的时间全部投入其中,醒来的第一件事和睡前最后一件事都是抱着电脑写程序。为了修复一个错误,坚持两三天没有进展是常有的事。而最终完成的成果大大超出了课程要求,使得这门课程得到了大学期间罕见的满分。在问到他遇到困难是否曾想到放弃的时候他说:“从来没有,那样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大四的时候,当大家忙于毕业聚会的时候,赵若旭甚至还会为了把一个项目做到完美而通宵编程。“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可能是出于一种执着,想把自己在意的事情尽全力做到完美”,在被问到为什么会为了在别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努力的时候,赵若旭这样说。正是这种对于兴趣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才让他迈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在求学的道路上让自己渐渐充实。而在这一个探索的阶段,他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理想是为了全世界的计算机科学和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科毕业后,赵若旭选择了继续留下来读研究生。在他看来,本科阶段的学习还远远不能满足工业界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补充所需要的知识。在研究生阶段,他的兴趣点主要放在了对于软件安全的研究上来。不到三年的时光,他从最开始的初窥门径,到现在已成为实验室小组内的核心力量,实现了从学习到研究探索的角色转变。在这阶段,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三篇论文。软件安全方向是个工程性质很强的方向,他为了把实验做好,又独自写下了十几万行的代码,为了赶论文不惜放弃了实验室的外出游玩。对他来说,能够把自己的项目开源,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外界发表,正是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方式。虽然微不足道,但毕竟已经向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赵若旭说,他的愿望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工程师。而谷歌公司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领头公司,是他从本科入学开始就憧憬的公司。他说,他之所以向往谷歌,不仅仅因为它的业界领先的技术和实力,更因为其中自由的工程师文化,还有它“不作恶”的处事信条。在他看来,拥有正确的做人原则,远比获得任何成就重要得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求职准备,“读书做题写程序”成了他求职阶段的主旋律。机会只有一次,他把握住了。经过几轮富有挑战性的面试,以及公司各种各样的审查,他拿到的第一个offer来自谷歌上海,同时也是他的唯一一个offer。“选择了这里就不会再考虑其他地方”,他说。就这样,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迈出了切实的一步。
赵若旭常说,与今后漫漫人生路相比,如今的种种会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他深知今后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而他满满的信心也显示出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很喜欢乔布斯的一句话:“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淹没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句话也成为了他的座右铭,使他能够经常反思自己,在这茫茫的互联网大潮中不致迷失。尽管人生路上会有诸多艰难险阻,但赵若旭已经做好了准备,放手去追求梦想,永不放弃!
Copyright© 2011,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