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捷:追逐科研的梦想
记得刚懂事的时候曾有大人问我长大想做什么,当时我的答案是做“科学家”。虽然当时懵懂无知的我可能只是被动画片中所描绘的科学家那些稀奇古怪的发明所吸引,或者是被科幻书籍中那些天马行空地世界和技术所陶醉,但这一不经意间的流露却注定了我与科研的不解之缘。在高中阶段我就有幸踏上了科研的处女航程。在那时我参加了一个科技夏令营,并在那里完成了我人生第一篇论文。可以说,在那段经历中,我对科研的热情已经不再停留在好奇和兴趣的程度,而是着迷于那些研究过程中迸发出的灵感,流淌着的思考,以及向着未知事物探索的勇气。那时的我,希望有更大的舞台能让我更全面地投身其中。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舞台。
追梦的过程总是艰辛的,特别当目标是金字塔的塔尖,而科研正是塔尖上最璀璨的宝石。为了能够最终触及成功的果实,需要大量的努力和扎实的准备。因此我在本科阶段进入了ACM班——一个旨在培养计算机科学家的试点班。虽然我感觉到梦想离我貌似近了一步,但我很快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有着参加计算机竞赛的经历。那些对于我这个菜鸟来说很有挑战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他们几乎都是信手捏来。于是我在承受着课程压力的同时,也不断承受着心理的考验。我究竟能够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吗?相比我的同学们我会有任何优势吗?回想过去,在那个时候我差一点就放弃了,但最终我还是熬了过来,因为我不喜欢放弃,因为我相信天道酬勤。既然我的基础不好,那我就必须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弥补这些不足。终于,经过四年繁重的课程,富有挑战性的项目,以及残酷的淘汰机制,我幸存了下来,而且奖励也是丰富的。可以说经过四年本科的准备,我已经不仅仅具备对于科研的热情,还具备了进行科研实践所需要的基础的知识和技能。ACM班有句班训,“每天进步一点点”。回想四年的本科光阴,确实最终的收获都是在点点滴滴中收集的。然后一旦在中途放弃,则将永远不会体会到这些收获和感悟。
如果说本科时光是材料准备,那硕士阶段则应该是试验场。感谢ACM班的培养,让我其实在本科后半段就已经开始着手真正的研究。在大二时我就进入了实验室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论文阅读和总结的工作。在大三时我则有幸赴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数据挖掘方面的科研实习。虽然如此,我并没有很好地适应科学研究的工作模式和工作节奏。也许是因为经验缺乏的原因,不论是在学校实验室还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我的研究工作总是缺乏自主性。虽然也做出了一些成果,但却无法让我从心底产生喜悦。研究需要激情,而我却在丧失这样的激情。于是我对自己说,是时候放下手头的工作,去接触更多的领域。迷茫的日子总是艰难的,因为就像是走在雾中一样,容易绊脚跌倒,容易心浮气躁,容易沉沦放弃。在那段日子里我尽可能多地去尝试各种研究课题,各种工程项目。我也在工业界进行过实习,进行横向的比较。也许是运气,也许是缘分,也许是执着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我终于走出了迷雾,找到了自己想奋斗的研究领域——分布式系统。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主要是因为在接触各种研究领域的过程中我发现,分布式系统都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大,不论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还是计算机视觉,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加速越来越成为这些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近年来在分布式系统领域的研究也是成果斐然,也预示着该领域未来的许多可能。因此我开始研读相关论文,系统地研究该领域的相关课题和进展。可是仅仅有对于研究背景的了解是不够的,我还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够真正进行分布式系统研究的机会。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的。实验室的一个合作项目让我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个进行真正研究的机会。这次我的指导老师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张峥老师。项目的一开始其实并没有像我理想中的那样有一个成熟的课题,成熟的方案。我们只是希望能在分布式系统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做些工作,但具体是什么工作,我们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其实正是科研的一部分。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寻找重要的问题,并用最恰当的方式去解决它。因此在很多时候,科学研究很少或者可能根本没有前人的工作用于借鉴,更不用说成熟的课题和方案了。于是我们一起探讨了许多课题,最终确定了人工神经网络这一火热的课题。神经网络的训练往往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而分布式系统则恰好兼具大数据处理和高性能计算的特点。决定了课题后,我即刻开始了我第二段北漂生涯。其实在去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前我也有过犹豫,毕竟我之前在大三时就已经去过研究院进行实习,而且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果。那我这次再次“北上”,是不是意味着我回到原点了呢?踌躇不前是不行的,我最终还是踏上了北上的道路。这次在微软的研究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从设计到实现到优化,将一个完整的分布式系统一步一步地搭建起来。从编程接口到网络传输,一切都需要亲自操刀。不得不说,在这一年里,我过得很累,也为此放弃了很多的机会。但我不后悔,因为这些付出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我记得有一天早上,我照常来到公司上班,看到一封写给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邮件躺在我的邮箱中。一位资深的研究员肯定了我们的系统并向院长进行了推荐。这个时候心中的喜悦和成就感,我至今仍然记得。而我们的成果已经投稿了顶级的会议。回顾这一年,我可以说我并没有回到原点,虽然地点相同,但高度却早已不同。这样螺旋形上升的道路也许正是科研所独有的特质。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梦想是什么,我想我仍然会回答“科学家”。虽然我已经不是懵懂的孩童,虽然我在追逐科研梦想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但我仍然会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也只有前行,才能不辜负我在大学期间所付出的这些坚持和努力,以及从未停止的对于梦想的追求和向往。
Copyright© 2011,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