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事务

当前位置: 毕业感言

刘雨姗:毕业感言

[ 2014年5月22日 ]

毕业感言

 刘雨姗

 

    大学四年行将收尾,既满载收获、恋恋不舍,也对未来充满了自信的展望。在此,对这四年来的收获和感受做一个小结。

    在学习方面,我秉持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课内课外严格要求自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与上海交通大学A等奖学金。在课程之外,我注重将知识付诸实践的能力培养,参与了美国数学建模大赛并获取二等奖。不满足于一般的课堂知识,我还加入了无线通信研究所王新兵教授的实验室,大量阅读了发表在国际顶级会议、期刊上的无线通信网络方向的论文,深入体验学习了如何严谨、系统地展开科学研究,也对无线通信网络方向的知识有了深刻的认知理解。

    在生活方面,我加入了电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一系列丰富的志愿活动中,曾经担任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志愿者小组长、2010-2012年上海东丽杯马拉松比赛志愿者组长、2010-2012年启音聋哑小学志愿者等。身为一名志愿者,在贴心服务他人、温暖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我更加懂得社会责任感的含义。此外,我也加入了电院学生会学科部,主持了电院辩论赛,参与组织了步步为赢等多项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的活动。同时,我也荣获了“校级三好学生”、“军训优秀学员”等称号,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暑期交流,综合全面地发展自己的素质。

在社会实践方面,我于大一到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木城镇进行暑期实践,深入调查了当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留守老人儿童问题,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访谈中我们发觉的一些弊病,如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消费结构失衡,如教育资源紧缺、旅游业后继乏力,引人忧虑,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希望以大学生之身,能为小镇做些什么。然而其间,栖居在木城小镇四日,食本土菜,交当地人,枕的是蜀地灵秀山水,嗅的是木城安恬底蕴。一行人在大都市喧嚣声里压抑郁结的心境,被滋养成难得的宁和,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这是小镇教会我们的。离开四川,自飞机向外、云端之上,鸟瞰这片巴蜀大地,我依依不舍,感慨万分——这次社会实践让我见识到了与江浙一带少女一般的秀丽细致之风截然不同的天、地、人,大开大合的崇山峻岭、乳酪也似的沉沉江水,雄奇壮丽,如铮铮大汉铁板琵琶,令我一扫胸中块垒,别有一番境界。

    四年里,另一笔珍贵的财富就是母校浩如烟海的文学书籍。工科学习之余,品砸文人骚客的生花妙笔,别有一番难忘滋味。梁启超曾这样告诫美国留学三载的梁思成:“你该挤出一部分时间学些常识性东西,特别是文学或人文科学,稍稍多用点工夫就能有大的收获。我深怕你因所学太专一的缘故,把多彩的生活弄得平平淡淡,生活过于单调,则生厌倦心理,厌倦一生即成苦恼之事……书宜杂读,业宜精钻。”四年,多少次徜徉在包玉刚图书馆稍显陈旧的书架之中,屈指算来,有萧红、林海音、李碧华等等,拜读名家大作,让我的心里感觉格外的充实。此外,我还拜读了叶兆言先生的《陈旧人物》。叶先生笔下,带点戏谑口气,勾画出清末民国时期数十位冠绝当世、一时风骚的学者们、小说家们、画家们。书名自谦陈旧,笔意却不落窠臼,如今仍令人警醒。他与他祖父叶圣陶先生一般,至为推崇有大智慧、大意志、苦心孤诣做学问的人,有这么一句:“我们在今天常会奇怪,过去的学人,怎么有那么大的学问。就说留学,这些年往国外跑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今天学人的学术根底都戳穿不得。说穿了或许很简单,就是今天的学人,没有前辈们活得那么纯粹。知识是一种积累,而在今天,知识常常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稍稍学得了一些皮毛,就迫不及待地去换钱。”曾经,那些在战火、政治阴谋、暴乱之间辗转求存的人们,如顾颉刚,如吴宓,只要一息尚存,便恨不得用来搞学问。相形之下,生逢河清海晏的我却少有沉静心思、澄澈神明的时候,难以狠下决心发奋做学问,往往意志不坚,浮浮躁躁,怎能不心生惭愧?书籍不言不语,却教会了我许多道理,相信以后面对更加巨大的生活压力,我仍然会自觉地保持这个好习惯。

    花正当春,人亦年少。满载大学四年的收获与成长,以青年人的锐气、朝气、才气,我将勇敢地风雨兼程,汲取更广阔更有挑战性的人生阅历。

 

 

访问数量: